2016年1月,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,提出“共抓大保護、不搞大開發”的重要指示,并強調把長江經濟帶建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帶、創新驅動帶、協調發展帶。近年來,上海以沿江“銹帶”之變,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寫下了值得回味的一頁。
岸線之變:從“黑”到“綠”
吳淞口,黃浦江匯入濤濤長江之處,嵌著一顆碩大的“綠色明珠”——總面積達106公頃的炮臺灣國家濕地公園。只要天氣合適,總有許多市民會在假日里帶著孩子在此游玩,不僅能欣賞江景,還有機會與100多種鳥類邂逅??峙略S多人不知道,曾經的炮臺灣是“黑色”的——上世紀中后期,附近的鋼鐵企業“靠水吃水”,在江邊傾倒大量廢鋼渣,覆蓋了幾十公頃的灘涂。
好在,為治理污染,寶山區近年投入大量資金,探索長效機制,嘗試土壤改良、植被恢復等手段,擴展天然濕地,再造人工濕地,炮臺灣重獲新生。如今,炮臺灣公園濕地面積占比高達60%,不僅對江水起著一定的凈化作用,同時也成了各種候鳥遷徙途中的“都市驛站”。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它為“生態綠肺”。
炮臺灣的改變,對于沿江產業用地再生和土地修復具有一定示范意義。在上海,寶山、楊浦、虹口等區沿江一帶原先都是貨運碼頭,而今通過高起點規劃、高水平治理,岸線重現柔軟可人的風姿。
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距離炮臺灣不遠,原先污染嚴重的貨運碼頭,經過脫胎換骨的改造,如今已成為亞太乃至全球最繁忙的國際郵輪母港。以它為中軸,寶山區正對標世界一流水平構建高附加值郵輪經濟。而在虹口區,北外灘沿江一線眾多封閉已久的區域也在2017年底被徹底打開;伴隨著生態質量的提升,特別是一線江景的釋放,越來越多高端人才和企業匯聚北外灘,航運、金融等成為當地新的主導產業。
園區之變:由“制”轉“智”
生態環境修復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優先選項,但僅僅去“黑”歸“綠”并不夠。在此基礎上,還需要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破除舊動能,培育新動能,以發展來更好推動生態優化。在這方面,楊浦區近幾年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。從“工業楊浦”到“知識楊浦”——當“銹帶”成為“智帶”,不僅產業被注入新能量,城市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。
要洞悉楊浦區的變革,長陽創谷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。長陽創谷前身是一家紗廠,上世紀五十年代改為中國紡織機械廠(中紡機);經過上世紀九十年代劇烈的產業結構調整,楊浦區以紡織、化工、鍛造等為代表的傳統企業幾乎全部關停,中紡機也難以為繼。
如何放大結構調整帶來的生態環境改善優勢,同時避免產業和城市空心化問題?長陽創谷就是上海給出的答案。目前,這里擁有令人艷羨的“經濟密度”——舊廠房改造的敞亮空間內,集聚著英語流利說、智能云科等約200家雙創領軍企業和一批有特色的中小企業。
順應時代潮流、遵循發展規律,越來越多“長陽創谷”都選擇將城市更新與科技創新相結合,走由“制”轉“智”的發展道路。
距離長陽創谷不遠的上鋼二廠原址,現已變身為以發展“互聯網+”產業為主的“互聯寶地”,不久前,它還入選成為全國雙創周上海分會場。在寶山區,沿蕰藻浜水岸展開的智慧灣創意產業園,幾年前還堆滿集裝箱,而今雖然集裝箱仍在,卻已變身為積木式辦公空間,一家家智能制造、虛擬現實、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企業已然成為老堆場的新主人。
氣質之變:注入人文
上海沿江工業區域近年間的華麗轉身,除了可見的外在之變和內容之變,更有理念之變、氣質之變。如果說長年的實體經濟積淀為這里賦予了扎實、奮進的性格底色,而今,隨著人文精神的不斷注入,老工業區未來的想象空間也被徹底打開。
我們可以看到,楊浦濱江的原國棉十七廠,現在則是上海國際時尚中心。幾年來,這里已迅速成為國際大牌的新品發布地,成為眾多時尚活動的頂級秀場。
而在另一邊,寶山區一個智能制造園區,全國首家以3D打印為主題的博物館已經落成。該館不僅希望向大眾呈現3D打印的藝術之美,更致力于推進工業設計、建筑設計等行業與3D打印對接,進而構筑3D打印生態圈。
在很多專家看來,創意是創造的先導,也是創新的源泉;同時,文化多元性也決定了一個地區創新的活力與質量。事實上,工業遺跡“儲量”豐富的楊浦區,近年來正是通過不斷構筑富有張力的文化內核,使得百年大學、百年工業、百年市政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,形成了開放包容、充滿活力、井然有序的氛圍。
創新之城、生態之城、人文之城……這是我們所期待的未來上海圖景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在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過程中,上海沿江老工業區多樣的新生之路,維系了過去,把握著當下,必將為后世發展留足伏筆。